1955年的时候,毛主席他们几个中央的大领导打算让陈毅当元帅,但刘少奇却不太乐意。说起来,这事儿还跟另一个人有关,那就是粟裕。
按理说,刘少奇和陈毅都是为新中国解放立下大功的共产党大功臣,刘少奇应当对陈毅的功绩心知肚明。
在他心里,陈毅的功劳难道不够格当个元帅吗?要说陈毅和粟裕两个人,谁更厉害一点呢?
【粟裕与刘少奇】
刘少奇对陈毅担任元帅一事持反对态度,说明他并不认为陈毅是最合适的人选。而在他眼里,从新四军时期就一直表现出色的粟裕,才是他心中的理想选择。
皖南事件发生之后,刘少奇被上面安排去做了新四军政委,管着整个华中军区。那时候的师长粟裕,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手下的得力干将。
刘少奇觉得,粟裕带领的1师这几年战绩真的挺亮眼,在抗日战争里头出力最大。就算放眼整个军队,1师也是打仗打得最多的,还拿下了最关键的好几场大胜仗。
他虽然在新四军的时间不长,可很快就察觉到了粟裕那出众的能力和潜力。
走之前,刘少奇专门在那场大型会议上,大方地称赞了粟裕和他带领的第1师部队,夸他们表现得很出色。
刘少奇的一番讲话,真的是精准地看出了粟裕的过人之处。
1951年,粟裕从苏联回到国内,他接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的位子,这样一来,他和刘少奇就常常打交道了。
一天,粟裕请刘少奇到家里来玩,两人聊着聊着就说起了以前的革命日子,讲起了好多他们俩都记得的事儿。
聊起抗日战争那会儿,刘少奇冷不丁地问粟裕:“粟裕啊,我之前给你的那双皮鞋,后来磨坏了没?”
粟裕愣了一下,突然间回想起来,那是在1938年,他从延安出发去华北的路上,经过绥远时,刘少奇送了他一双皮鞋,说是让他换换脚上的旧鞋。粟裕就一直穿着这双鞋,直到抗战结束。
粟裕心里头一惊,真没想到刘少奇居然记得那么准。他有点不好意思,赶紧给刘少奇回了个军礼,开口说道:
跟主席说一声,那双鞋我还留着呢,虽然早都不能穿了,但它老让我想起您以前对我的关照。
刘少奇乐呵呵地讲:“你呀,真是逗,一双老鞋子至于这么上心嘛,你这人就是太讲究了。”话罢,两人都哈哈笑了起来。
这件小事看似不起眼,但却透露出他们两人之间那份浓浓的友情。
两位老战士一路走来,经历了不少坎坷,但他们的友情却越来越深厚。这种实实在在的情谊,真的让人很感动,也值得咱们后人去学习。
刘少奇能有资格提名元帅,全靠他在我们党历史进程里扮演的关键角色。他在党的成长过程中,那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他是毛主席心里最信得过、最靠谱的革命伙伴。一直以来,他靠着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很强的组织能力,总能在最要紧的关头想出解决办法,给革命添上希望之光。
这让毛主席对他充满了期待,坚信这位特别有能耐的人,肯定能顺利度过历史每次转弯时的难关。
1921年的时候,刘少奇跑到苏联去深造,他在莫斯科的东方大学里钻研起了马克思主义,并且在那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这一步,可以说为他之后的革命道路拉开了大幕。
国共联手那会儿,刘少奇帮着毛泽东,想了个办法,就是要搞“砸烂三座大山”的工人运动。他们跟国民党的北伐军一起上,刘少奇他们这些人,把北洋政府的军力给削得挺惨。
不过,这个联手没多久就因为反动派的小九九给搞砸了,刘少奇随后又回到了共产党,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员,负责领导工人运动。
他带着工人们一起努力,让他们的力量变得更强大,给接下来的革命斗争铺好了路。
抗日战争打响后,刘少奇在西安事变里扮演了重要角色,他干得漂亮,成功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携手合作。
之后,他很快就变成了毛泽东得力的助手,大力协助毛泽东主导的土地改革,给革命事业添砖加瓦,壮大了预备队伍。
新中国一建立,毛主席就多次琢磨着想不再当“主席”了,他更想把心思放在琢磨国家往后该怎么发展上。可让他头疼的是,谁来接他的班这个问题,一直让他放心不下。
1956年夏天的时候,毛主席因为身体原因,在杭州西湖旁边的一栋别墅里休息。这天,刘少奇也来了。突然间,毛主席一只手摸着下巴,神情严肃地盯着刘少奇,开口问道:
少奇啊,咱俩都不再是小年轻了。要是哪天我不再干了,中央考虑让你来当主席,那你说说,你打算怎么规划新中国呢?
刘少奇咧嘴笑了,他心里明白毛主席的意思。他跟毛主席拍胸脯保证,要是真让他坐上“主席”这把交椅,他铁定会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和路子来。
坚持大家一起来领导,实行民主商量后集中决定,确保国家照着毛主席定的方向前进。
政府的工作由总理来挑大梁,党内事务归书记管理,军队的统帅权则完全掌握在元帅手里。主席呢,主要是起个代表和标杆的作用,并不是要把大权都拢到自己一个人手上。
刘少奇的一番话,让毛主席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。他心想着,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主席模样嘛,新中国要找的主席,也得是这样的。
后来,刘少奇压根儿没把这茬儿当事儿,想让毛主席卸任,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。一直到了1959年,朱德和毛主席都一块儿说,想让刘少奇来当下一届的主席。
粟裕能得到刘少奇的赏识,那肯定有他过人之处,不过陈毅也同样不是等闲之辈。
【陈毅的功绩】
他是新中国能跟毛主席、朱德一起被称作“三大头头”的人物,本事在中国共产党里那绝对是顶呱呱的,就算是在那么多厉害的人里面,他也非常出众。
陈毅从小就把兵书读得很透,然后在1921年,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过了25年,他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1935年5月的时候,红军正在长征路上。虽然蒋介石那边早就有了防备,但他们还是果断决定造个浮桥,最后成功渡过了金沙江,这事儿真是太厉害了。
1947年5月份,咱们跟国民党那个特别厉害的整编74师打了一场硬仗,最后干掉了他们的头儿张灵甫,把国民党的气焰给打下去了不少。这一仗太关键了,直接让山东战场的形势翻了个个儿,大家都叫它孟良崮大战。
陈毅指挥的战役里,最有名的,同时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,那就是解放上海那场大战。
1949年5月份,上海那场大战,大家也叫它淞沪会战,是国共第二次内战快结束时打的。这场拼死拼活争夺上海的战斗,终结了国民党22年来在上海的统治。
那时候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里,奋力横渡长江取得了胜利,随后,中央部队和华东部队一步步逼近上海。
5月19号那天,解放军开始打上海战役了。华东野战军分成了两拨人,一路是东路军,一路是北路军,两路一起往上海逼近。东路军是由陈毅带的头,而北路军呢,就是粟裕和吴法宪两个人指挥的。
那时候,国民党那边守着的有20万大军,他们武器特别好,而且海军和空军都特别强,占了大便宜。
再看看解放军那边,人数才十三万,不过从解放战争开始,他们就一直打得漂亮,啥难关都闯过来了,战士们的斗志特别旺盛。
解放军动作迅速,短短时间内,也就一两天吧,就把上海周边那些关键地方都给拿下来了,国民党那边的海军基地也全没了。
23号那天,陈毅带着东路军,不顾炮火连天,冲过了浦东江,一路攻打到了闸北附近。
25号那天,北路大军早就打下了虹口和长兴,整个上海都被我军给团团围住了。
过了两天之后,因为我军攻势猛烈,国民党守军没办法再守,只好从上海西区撤走了。
那天下午三点钟,陈毅和粟裕带头领着解放军进了上海,这也意味着上海战役彻底落幕了。
五星红旗在上海的天空中迎风招展时,全中国的老百姓都高兴得不得了。被称为“东方巴黎”长达22年的上海,这回终于回到了人民的大家庭!
在我军人数少、装备差的不利条件下,大家还是靠着出色的指挥技巧和出色的战斗能力,迅速又猛烈地攻打城池,最终赢得了这场大战的重大胜利。
这场仗打赢了,充分证明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实力非同小可。同时,也凸显了陈毅出色的指挥本领和对全局的精准把握。
直到现在,这段震撼人心的往事还在老百姓嘴里津津乐道。“上海解放”这事儿,一提起来还是让人心潮澎湃。
另外,上海在解放军的辉煌历史中占据了耀眼的一席之地,而陈毅在这一篇章里,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。
陈毅不仅在打仗布阵上头脑灵活,他在军事思想上的钻研也是相当厉害。
他指出,在军事冲突里,政治工作扮演着关键角色,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来提振士气和民心,给赢得战争奠定坚实的根基。
他军事思想的一大亮点,就是特别看重军队的灵活性,觉得行动迅速非常关键,打起仗来常常能够随机应变。
另外,陈毅特别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策略,他会在每次战斗后总结经验,然后进行改进。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,他的军事才能在党内可以说是无人能及,非常厉害。
得说说的是,跟写军事方面的文章比起来,陈毅在写诗作词上头,那真的是更有天赋一些。
他创作的《梅岭三章》,里头既有梦想未能实现的哀伤,也有那种愿意把性命都豁出去,献给祖国与革命的英勇气概。
然而,当这位既能文又能武的人才被提议担任元帅之职时,刘少奇却站出来表示了不同意见。
【皆大欢喜】
有人或许会说,刘少奇与粟裕关系那么好,所以他才不支持陈毅成为元帅。
事实并非如此,刘少奇和陈毅之间的关系,其实比他和粟裕还要铁。他们两人曾多次一起打仗,而且,刘少奇先认识的也是陈毅,然后才认识的粟裕。
所以刘少奇有啥不满就直接当面说了,毕竟像陈毅这样的革命前辈,才不会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纠结计较呢。
换句话说,刘少奇绝不是那种混淆公私界限的人。因此,咱们得聊聊另一个关键点,那就是评选元帅的标准。
说实话,要是只说对革命出的力,周总理、邓小平、刘少奇,他们每个人都有资格当元帅。
其实吧,这几位的心思压根儿就没放在军队管理上,就算当上了元帅,对军队也没啥实质性帮助,反而可能给国家建设添乱,弄得那些老革命家的身份变得乱七八糟,复杂得很。
所以,刘少奇没推荐陈毅,绝非出于嫉妒人才,他更多的是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考虑。
刘少奇并不是觉得陈毅能力和为人不行,他只是觉得,那时候陈毅已经在外交那块忙活了,再给他加个元帅的头衔,也没啥必要。
粟裕这个人,既有本事又品德好,完全有资格当上元帅。
1945年的时候,毛主席被邀请到重庆跟蒋介石商量事情。在这期间,刘少奇给中央华中局下了个指示:让粟裕来当华中军区的头儿,也就是总司令,张鼎丞呢,就做副司令。
不过,粟裕心思细腻,他察觉到要是让张鼎丞来挑大梁,工作能进行得更加顺畅。因此,他二话不说,直接跟中央提了这茬,自己乐意屈居副司令之位。
刘少奇看了电报后,起初心里还琢磨着按原计划来,但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他说明情况,他最后也就点头答应了粟裕的主意。
粟裕主动把司令的位置让了出来,这可不是因为他怕事儿或者想躲清闲。他主要是从军队团结的大局出发,再加上张鼎丞确实有真本事,能带着大家把中央交代的任务圆满完成。
刘少奇对粟裕特别佩服,他觉得粟裕这个人真是不一般,从不在乎名利这些身外之物。粟裕为人低调,肚量大,而且军事才能相当出众,让人不得不服。
但是,粟裕最终没能成为元帅,这也和他的气度有一定关系。
快到授衔的大日子了,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还在为选陈毅还是粟裕这事犯难。
粟裕是解放军中游击战的高手,他特别擅长根据地形来布置各种陷阱和埋伏。他灵活地使用骑兵和轻便武器,通过快速移动和巧妙绕路,实现了以小胜大、以弱胜强的惊人战绩。
而且,粟裕对西方的现代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,他把这些理论与咱们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了起来,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指挥才能。这样的做法,对解放军建立起统一的战斗风格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像这样出色的军事改革者,要是没能拿到元帅的头衔,还真有点可惜。
当大家伙儿都陷入困境,没办法的时候,粟裕给中央写了封信,礼貌地回绝了要封他为元帅的建议。
粟裕心里清楚,跟那些已经挂帅的功臣比起来,自己还算是个新兵蛋子。虽说也打过几场胜仗,但在指挥大军团作战这块,经验确实不够丰富,没法跟他们放在一个台面上比。
粟裕一直把为老百姓服务当作最重要的原则,不追求名和利,这是他一辈子都在坚持的事情。粟裕不参与评选元帅后,这件事也就算结束了。
毛主席支持选陈毅来领头,也对粟裕的谦让表示了肯定,他跟粟裕讲:“带兵打仗的事就这么定了,但你得当个大将!”
粟裕见毛主席如此坚持,最后也只能答应了这个提议。到了授衔的那天,粟裕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十大大将里的头一号,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。
粟裕这人,真的是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低调,从不跟人争抢什么。就算他碰到过不公平的事儿,身体和心理都受了很大的苦,他也都是默默承受,啥也不说。
我很少向别人开口求助,但每次这样做都是为了不让家里人受到牵连。
只要有机会出现,他就会立马忘掉自己的不幸,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,干劲十足。
对于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前辈来说,他们不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,心里想的全是能给老百姓和国家做出多少贡献。能实实在在地做点事,这才是他们最看重的。
向那些真正的英雄和支撑起一切的人们表达最深的敬意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