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47年,联合国通过了第181号决议,倡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划分出两个国家,以便分别建立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国度。遵循该决议,英国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5月14日正式结束。这一天,犹太人们欢庆这一历史时刻,并在同日宣布在巴勒斯坦宣告建立以色列国。犹太人对此次联合国决议表示热烈欢迎,认为这是实现国家独立的重大里程碑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阿拉伯国家对此决议明确表示强烈反对。1948年5月15日,首次中东战争随之爆发,火药味弥漫在整个地区。此后,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抗不断升级,经历了一系列的中东战争,最终以色列逐步控制了原本联合国划给巴勒斯坦人的大部分土地。目前,以色列实际控制的地区达到了2.5万平方公里,而巴勒斯坦所剩的土地仅包括加沙地带(面积365平方公里)和约旦河西岸地区(面积5884平方公里)。但需注意,这些数字在实际掌控上并不完全,巴勒斯坦人真正控制的土地仅剩下约2500平方公里。由此可见,在1947年的巴以分治条款下,双方的土地条件究竟孰优孰劣,值得深入探讨。
展开剩余68%首先,从地理位置来看,巴勒斯坦地区处于连接亚洲、欧洲和非洲的交通枢纽,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带。然而,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,常年干旱,降水量极其有限,因此水资源的获取显得格外重要。巴勒斯坦主要依赖于约旦河和加利利海这两大水源。约旦河起源于叙利亚境内的黑门山,自北向南流淌,最终汇入死海,全长逾360公里。值得注意的是,加利利海虽被称为“海”,实则为一片湖泊,是巴勒斯坦人历史上重要的水源之一。然而,1947年分治后,这一湖泊正式划归以色列所有,对干燥的巴勒斯坦地区来说,这使得以色列在水源的掌控上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优势。
其次,在港口资源的对比中,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港口的经济作用,因为良好的港口能促进贸易的发展。巴勒斯坦地区北部临近地中海,而南部则靠近红海的亚喀巴湾,足以说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。然而,该地区的南部海岸线极短,实则仅有埃拉特港一个主要港口。拥有埃拉特港可直接在红海及印度洋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,而不必通过繁忙的苏伊士运河,这种地理布置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优势。在1947年的分治中,以色列获得了南部的部分海岸线,因而使其成为一个地中海和红海双面国家,北部与大西洋水系接壤,南部则连接印度洋水系,这无疑给予以色列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。
再来看领土的整体结构,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拥有飞地,但飞地的交通联系往往并不便利,因此相对完整的领土更具优势。自1947年巴以分治以来,以色列的领土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,没有被割裂,这为其交通发展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。然而,分配给巴勒斯坦的土地却被划分为三个部分:北部与黎巴嫩接壤,约旦河西岸,和加沙地区。这三个区域之间被以色列的领土所隔离,形成了严重的交通瓶颈,阻碍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发展和各类交流,想要进行有效的交通联系,往往需要通过以色列的领土,这进一步加深了巴勒斯坦在与以色列关系中的被动局面。
从地理和面积的对比来看,1947年巴勒斯坦的总面积约为1.1万平方公里,而犹太国的面积则约为1.4万平方公里,以色列的土地更为广阔。综合各项因素进行分析,可以说在1947年巴以分治之后,以色列的土地条件显然更加有利于其国家的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
